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 >  研究成果  >  法律时评
理论文章
法律时评

开个脑洞,这么做律所,就厉害了!

话说离职的法官/检察官越来越多,而且有人数快速上升的趋势。这些原本就是各院骨干的前法官/检察官离职后都干嘛去了呢?我统计了一下,他们离职后大致有以下几种去向:一类是离开法检,但还在体制内循环,比如考到/调到其他政府部门、机关、事业单位,但终归还是公家人;另一类是彻底辞职,脱离体制,重新就业。后一种情况越来越多,彻底辞职后重新就业的法官/检察官基本上主要去了公司做法务或者直接去了律所。做了法务的,不几年以后,可能又会重新就业,做起律师。因为公司也是一个金字塔,也有复杂的人际关系,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,能够上到塔尖的只是极少数,上不去就意味着你的收入会遇到瓶颈和天花板。而这些前法官/检察官拿红本只是时间的问题,只看你愿不愿意拿。拿了红本,具备了单独接案子出庭的资格,也多少都有一些人脉,对公司业务也熟悉,对诉讼可能也驾轻就熟,当起律师来基本不会太差。看到那么多律师大把赚钱,这些前法官/检察官(现法务)可能就坐不住了。好歹也得趁年轻下海扑通两下,万一成功了呢?就是万一不成功,律师重新上岸做法务也不是什么新鲜事。

所以,离职五年后再看,大部分前法官/检察官都在律师队伍里。那么,律师队伍里究竟隐藏了多少前法官/检察官呢?全国有多少我不知道,单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一线城市每个地方至少也有几百人。以北京为例,2014年两会时报道说近5年北京法院系统已有500多人辞职调动离开法院。如果按每年辞职/调动150人计算,时间又过了快2年,这一数字至少得超过800,这还仅仅是以过去7年为计算周期。这还仅仅是计算了法院辞职的人数,还不包括检察院辞职的人数。如果将过去7年法检辞职的人数相加,超过1000人一点都不稀奇。即使只有60%的人做了律师,现在市场上至少也有600名律师的身份是前法官/检察官。

考虑到法检辞职人员一般都具有北京户口,所以他们辞职后离开北京去外地做律师的可能性不大,而且北京基本是律师业务的主战场,他们也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去外地律所工作。北京有超过二千家律所,但真正上规模的大所并不多(大所并不等同于人多),大所至多不超过一百家,而且大所基本都分布在北京的主城区。从正常人的心理来看,辞职法检人员肯定会选择进大所。这样算下来,每个大所至少也得有好几个律师是从法检队伍里出来的。

然而,迄今为止,尚未听说任何一家律所是由纯法检人员组成的。我们可以设想一下,如果这600名律师有一半出来,单独组成一个律师事务所,叫“北京减法(检法)律师事务所”,那会是一种何等的盛况?300人的律所,单从人数上来说,在北京也算得上规模比较大的律所了。再看这300人的学历、资历,80%以上都是硕士、博士,100%都具有五年以上法检办案经验,50%以上都具有企业法务工作经验。再看这300人的人脉,从高院、高检到中院、分检,再到基层院、基层检,甚至各院的各个科室都有辞职人员在该所,人脉不可谓不广。此所甫一闻世,必将震动司法界(局)。别的不敢说,案源还愁吗?你不去主动找案源,案源也会主动找你。即使你不去搞什么歪门邪道,别人冲你的身份也会多几分信任。之前曾有北京某律所欲高薪专门从各级法院招聘离职法官,高院、中院、基层院的起薪明码标价,不知最后结果如何,但我想该律所肯定赚足了眼球,至少好多人因此知道了该律所的大名。一个招聘启事都能有如此的广告效应,如果真有一个资深法官/检察官组成这么强大的一个律所,那这律所的名气还不得直追金杜、君合。

那么问题也来了,这样的律所既然这么吸金,辞职法检人员能组一个吗?这样的律所以后会出现吗?我想在理论上没问题,因为没有法律规定辞职法官/检察官不能进入同一家律所,但实际上不太可能出现。律所的合法合理存在需要植根于中国的司法环境,而中国司法的软肋是公信力不足。在公信力不足的司法环境下,任何明里暗里伤害司法公信力的做法都不会被允许。现在大力推行的司法公开,也是出于司法公信力建设的需要。一切不见阳光的东西,即使干干净净,也很难说得清清楚楚。就说你以前是法官,现在是律师,你现在的律师同事以前曾遍布北京各级法检,是北京各级法检各个部门的法官/检察官,你现在再去北京各个法院出庭,回避还是不回避?如果回避,那么北京的案子你基本上就没法做了。如果不回避,那么其中的利益瓜葛、关系勾连就没法向外界说清楚。这一点说不清,对司法公信力的打击是毁灭性的。